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主题,旨在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荣誉感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感紧迫感,促进形成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强大合力。
5月28日,重庆茶园新城长江工业园,在重庆大宇卫星应用技术研究所的GMP10万级洁净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碌着把所里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仿生态微型反应釜,安装到新型空气消毒机内。董事长、总工杨晓宇在一边观察指导,目光中透出像对自家孩子一般的关切。
据悉,这种新型空气消毒机采用了杨晓宇研发的十项国家专利,能高效清除空气中的致癌物氡辐射,在空气净化领域属于领先国际的高精尖技术。
杨晓宇不仅是重庆大宇卫星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成果丰硕的专利发明家和科技工作者。能消除氡辐射的新型空气消毒机技术,只是他数十年来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电脑在国内刚刚亮相不久,他就取得了电脑外设专利。而2000年,他研发的卫星定位新型算法,一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部技术认可专函,他也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算法研究的人士之一,这也是“重庆大宇卫星应用技术研究所”名称的由来。
数十年来,杨晓宇一直深耕人工智能、仿生技术、健康环保等领域,并取得了不少至今仍十分领先的研究成果。
虽然取得了这些傲人的成果和荣誉,但杨晓宇却因为醉心于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加上其中不少成果属于军工技术,所以他也一直“深藏功与名”,名声不显。但在许多专利发明家眼里,他却是一位“科研狂人”。
“东方红”卫星发射
在他心中种下一颗当科学家的种子
5月28日,记者在位于南岸区的大宇研究所实验室里见到杨晓宇。他看上去完全不像大家印象中年过六旬科研专家,魁伟的身形,腰板挺得笔直,满头的黑发,虽然面带微笑,但却一身的军人气质,他半开玩笑地说:“科研人永远是年轻,除了科研发明,其他事情我都很少放在心上,所以显得年轻一点。”
谈起如何走上科研发明这条道路的时候,杨晓宇陷入了回忆,他颇为感慨地地说:“我走上科研发明的道路,并取得了如今的一些成绩,还要从童年的科学家梦想说起……”
杨晓宇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1963年出生在渝中区的一个干部家庭,家里3个孩子中,他是最小的一个,但却是遭父母批评教育最多的一个。因为好奇心特别强,他常常趁父母上班不在家,把那个年代家里的“贵重财产”钟表、收音机等拆开研究,然后再尝试重新组装。
“我现在都还清清楚楚记得,1970年4月的一个春天早晨,那年我7岁,刚上小学,学校操场的大喇叭里传来雄壮的《东方红》乐曲,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通过电波播报那一条令全体中国人都兴奋的消息——我国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遨游天际。那一刻,整个校园都兴奋起来,我和老师、同学一起跳跃、欢呼,一起放声高唱‘东方红,太阳升’……”杨晓宇回忆说。
也是从那一刻起,我们中国自己研发的人造卫星引起了一个孩子浓烈的兴趣,同时“长大要当科学家”的梦想也在这个孩子心中扎根、成长。
筹集科研经费下海搞开发
“轨道穿楼”建筑构思有他一半功劳
时间来到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80年代的新一辈”,杨晓宇大学毕业后在当时的渝中区劳动局就业办参加工作,成了当时许多年轻人都羡慕的国家干部。但杨晓宇却依然怀揣他的科学家梦想,白天上班,晚上看书、查资料、搞科研。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87年,他研发的电脑外设专利,让他成为我国专利局恢复后早期获得计算机领域专利的发明者之一。这项专利不久就被广东一个厂家采用,这不仅让他获得了1.5万元“巨款”的专利费,更为坚定了他专心致志搞专利发明和科学研究的信心。
但搞科研专利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杨晓宇试着找了几家科研院所想要调换工作,但都没有成功。而当时正赶上社会上流行的“下海”创业潮,1991年,杨晓宇在两位姐姐帮助支持下用专利授权所得的资金成立了“重庆大宇房产经营部”,从事房地产经营、积累资金并继续投入科研专利研发。
杨晓宇骄傲地告诉记者,虽然大宇房产经营部在重庆众多的开发公司里规模根本排不上号,但重庆现在最响亮的城市名片“李子坝轨道列车穿楼”景观的打造,“军功章”却有他一半儿的功劳。
1993年,杨晓宇辞职下海,大宇房产经营部接到渝中区旧城改造项目——李子坝片区的改造任务,花了2年时间,完成拆迁、设计等工作。而这时,重庆第一条单轨列车线路轨道2号线开建,2号线的建设线路刚好途经大宇公司承担开发的李子坝片区。为了配合轨道建设,同时也能照顾到开发项目,杨晓宇拿出了他多年搞科研专利的“奇思妙想”,与轨道公司共同提出一个“脑洞大开”的方案:轨道建设要支持,而开发项目也能兼顾,让轨道从项目楼栋中穿过!
后来,开发公司和轨道公司双方经过反复商议论证,这个方案被政府相关部门逐渐接受,并批准。但为方便统一调度,协调指挥,政府相关部门决定把房产开发项目也一并交给轨道公司。1996年,大宇房产经营部把项目整体打包转让给了轨道公司继续建设,于是便有了如今全国知名的“李子坝轨道列车穿楼”的独特景观,这里成为重庆现在最响亮的城市名片之一。
卫星定位新型算法获专利
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算法研究的人士
移交结束了李子坝的开发项目之后,杨晓宇干脆把心一横,用前几年搞房地产经营部赚到的资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建了当时全国都很少见的民营科研机构“重庆大宇林业高新技术研究所”,专心致志搞专利科研。
有了充足的资金和相对稳定充裕的科研环境,很快研究所就有了科研成果:1999年,一项用于高海拔环境的便携式发电机技术就获得了国家专利;2000年,他研发的卫星定位新型算法,一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部技术认可专函,他也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算法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重庆工商管理部门依据原国家科技部技术认可专函,将“重庆大宇林业高新技术研究所”更名为“重庆大宇卫星应用技术研究所”。
这之后,研究所在杨晓宇的主持下,专攻电子通讯、人工智能、仿生技术及健康环保等领域,并取得了不少领先国内外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
他主持研发的杀灭空气中病毒细菌的电子口罩、金属燃料电池、水下呼吸器、臭氧发生装置安全控制扩展模块、均匀步气型臭氧消毒装置、无二次污染的空气净化器组件、人工智能水下通信设备、仿鱼鳃水下呼吸技术等3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和国防专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他的一项重要发明还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开创了解放军将全军科技进步奖授予不穿军装的民营科研工作者先河。2020年,他也因此成为重庆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海洋与船舶专委会委员。
女儿出生时他缺席
女儿写作文称他为“隐身爸爸”
虽然在科研发明上杨晓宇取得了一项接一项的成果,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由于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2014年,已经年过半百的杨晓宇才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大女儿杨一江。但是,大女儿出生的时候,他作为一个父亲却缺席了。
杨晓宇充满愧疚地解释:“当时我主持的一个水下仿生实验项目在海南做结题验收,这项技术事关我国的国防建设,国家许多部门的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都按照规定到场参加,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更不能缺席,忠孝难两全,所以即使对不起家人,也要到海南主持验收实验。”
当项目验收合格工作结束后,杨晓宇第一时间飞回重庆,来到医院病房,从一直支持他工作的妻子怀中接过孩子,女儿已经出生3天了。
今年,杨晓宇已经年过花甲,大女儿小学4年级,小女儿小学1年级。但他依然充满朝气,不是在实验室搞研发,就是在电脑前加班,还有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技术研讨会,主持项目实地试验。由于很少出现在女儿学校和幼儿园,以至于他偶尔去接孩子放学,孩子的老师常常把他误认为是孩子的爷爷。大女儿在老师布置的的作文中,把他称为“我的隐身爸爸”。
杨晓宇虽然觉得很愧对家人,但科研事业他却让他无愧于时代,付出了所有。
研发能消除氡辐射的新型技术设备
科研创新永不停歇
目前,杨晓宇正在抓紧研制一款全新空气消毒机。也许有人会问,什么,空气消毒机?不早就烂大街了吗?但是,他却认真地介绍道,我们研发新型空气消毒机和当前绝大部分空气净化设备截然不同。首先这1台机器能够高效消除空气中的氡子体阿尔法辐射;同时还能清除PM0.1的雾霾和尘埃颗粒,此外还能够清除众多的病菌、化学污染物和各种臭味,且不换网、免清洗。这些指标,就是美国的科研机构目前也无法达到。
据了解,在众多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中,氡辐射是非常危险的一种,它主要来自于地基、修建房屋的钢筋混凝土和装修用的花岗石、大理石、地砖、墙砖等材料,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19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氡致肺癌为50000例以上。
杨晓宇透露,目前,这种新型空气消毒机已经完成了国家卫健委全国消毒产品网上备案信息服务平台的备案工作、获得生产许可证。
杨晓宇的科研创新事迹令人敬佩,他永不停步的科学创新精神更值得称赞,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位哲人说得好,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以走,只有不畏艰辛,不怕困难,永不停步的人,才有可能达到科学的顶点。杨晓宇就是这样一位始终瞄准前进目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技工作者。
“希望我的科研发明成果能够造福更多的人。”虽然年过花甲,依然壮心不已的杨晓宇充满信心地表示。
就像杨晓宇的大女儿杨一江在她的作文《我的隐身爸爸》中描述的那样:爸爸常教育我和妹妹,科学精神就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推动文明进步、造福人类,科学家就是人类追求先进文明的代表、是手执火炬在黑暗中探索前进的先驱,他们是奉献者、创新者更是耐得住寂寞的孤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