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以岭院士在阐述络病理论时,总是把大江大河比作经,把江河分出的枝杈比喻为络,络还分大络和小络,中医学术上的叫法称最小的络为孙络,孙络有多细小?堪比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或者纵横交错的互联网。清代名医叶天士总结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也就是病程太长,微循环就不畅通了,某些部位疼痛时间久了,大多是络脉瘀阻所致,民间都知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道理。心脑肾、糖尿病、前列腺、肿瘤等疑难疾病都可与络病相关联,因此,其研究价值可想而知。文献记载,络病的认知始于汉代,明晰于清代。可为什么古人研究那么久却没了下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吴以岭院士用传承加创新的方法,搭建起来的络病理论体系框架,对当代医学研究疑难疾病的诊治有哪些现实意义?对中外医学界的微循环领域研究寻求突破又会带来哪些借鉴和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