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研究院开放日第十四期“AI+智能制造”研讨会——“AI驱动,传统制造业的智能蝶变”
9月24日,科创中国&研究院开放日第十四期“AI+智能制造”研讨会——“AI驱动,传统制造业的智能蝶变”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主办,萧山图灵小镇、中科曙光、浙江省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安世数擎联合主办,浙大研究院数智讲谈社、杭州市浙大计创院大数据智能概念验证中心、浙大研究院数字经济孵化器、杭州市科技创新示范服务站、浙江省智能光学感知创新中心承办。
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安世数擎(杭州)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浙江西图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服装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等多方代表出席,围绕“人工智能、工业制造、大数据和产业协同、政策支持”等话题,共探制造业智能化跃迁新路径,共绘杭甬双城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活动伊始,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技术与创新处处长蔡荣作开场致辞。他指出,“如何在制造业中嵌入人工智能”“如何让制造企业拥抱人工智能”不仅是本次活动的主题,也是推动杭甬人工智能集群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提质的关键所在,希望以此为契机,借助浙大计算机研究院这一产业平台,充分联动企业、技术、人才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素,为唱好杭甬“双城记”添砖加瓦。
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刘晓亮致欢迎词并简要分享了“智能制造”在实现新型工业化、加速中国制造转型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他还表达了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探寻更多智能制造创新解决方案,助力杭甬双城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分享主题:浙江省地方标准《“未来工厂”建设导则》解读和应用
主题分享环节,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会长、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院长徐赤简述了浙江省地方标准《“未来工厂”建设导则》的出台背景和内容概况,并根据企业数字化层级状架构“缺脑少心”、各级数字化体系标准“单打独斗”等现状,点明建设企业大脑和数据底座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他结合天杰实业、三元电缆等典型案例,围绕企业生产效率提升、数字化改造成本降低等企业大脑应用成效进行深度剖析。
▲分享主题:AI+智能增材制造打造「新质生产力」范式
安世数擎联合创始人兼人工智能技术总监国宝在《AI+智能增材制造打造「新质生产力」范式》中,分别从新内容设计、新材料、新工艺、增材制造、革命性新产品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AI技术对增材制造各生产链路的赋能与重构。他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与“旧生产”不再适配也无法简单替换,传统制造业亟需打造配套的完整垂直体系,解构并重构新的生产链路。
▲分享主题:数字孪生驱动制造
浙江西图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EO郭成发表了题为《数字孪生驱动制造》的演讲。聚焦数字孪生技术,他以汽车制造工厂为例,从元宇宙指导、工厂端解决方案、自适应运营、数字工艺等多个维度,对传统汽车制造因生产需求调整带来生产线设置、生产规划、人员变更等问题进行解读,并提出了以“单个工作站代替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新模式,助力汽车制造等制造业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分享主题:生成式AI在服装产业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服装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副秘书长李杰分享了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在“AIGC+智慧零售、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其中,AI+智能人机排位、AI动作改善分析等人性化交互方式更是颠覆行业传统软件交互模式,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保障工厂员工收入,实现互利共赢。同时,立足生活实际,他指出“小单快返”将顶替“大单生产”成为未来服装生产的主流,数字化改造是大势所趋也是核心引擎。
在大咖圆桌会中,与会嘉宾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生产优化、数据安全、技术突破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徐赤指出,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的深度融合不能单纯依赖AI技术团队,要在企业人才、数据意识以及管理水平等能力培养上下功夫,再辅以人工智能技术,才能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深度融合。
国宝表示,在传统制造领域中,人工智能与传统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往往容易混淆,相较于传统自动化技术的规则性,人工智能以数据驱动,可实现高效反馈闭环、临时智能决策等灵活操作,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郭成认为,数据质量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讲究长期投资与积累,而数据安全是企业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整体发展的进一步加持,企业对此要有正确认知,并科学合理进行推进。
李杰提到,人工智能为研发设计、生产制作、产品销售等制造业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但归根结底只是辅助工具且应用能力有待提升,企业如何把握机遇、推动智能制造提质增效任重道远。
最后,现场观众和嘉宾还围绕“智能制造领域低代码产品或生成式代码产品应用情况”“汽车智造模式在家电领域的实施可能性”“中国工业大模型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交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