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日到7月7日,四川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组织青年学生开展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活动以“走基层、入乡村、传文化、助振兴”为核心,调动影视专业学生所长,用文化传播的软实力助力乡村振兴。“民族之韵·汉彝之乐”乡村振兴促进团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以“汉彝文化交融”为主题开展了调研和志愿活动。
团队抵达小学门前,对放学后的学生进行了系统性的随机调研。学生们均展现出了高度的配合态度,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校园内上课时,学生们普遍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然而,在课后及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彝语。基于这一发现,我们扩大了我们的调研范围,将目标群体转向了当地的社会人员。
团队成员们在彝欣社区对放学的小学生们进行调查。徐一凡供图
随后,我们深入进行了细致的走访调研,调研对象包括路口执勤的交警、快递站的管理人员以及社区的公职人员等。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观察到,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他们在语言使用上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其中,部分人员更倾向于使用彝语,而另一部分则更多地采用普通话进行沟通。这一现象表明,在当地社会中,普通话和彝语各自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该地区的语言文化格局。
团队成员们在喜德县银行内对银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徐一凡供图
为了深入探究彝族语言文字的特性及其与汉字之间的字形字音对比,我们团队特地前往喜德县母语广场上的彝族语言文字展览馆进行实地调研。在展览馆内,我们系统地展开了对彝语分支的挖掘工作,并详细阅读了彝语的发展历程,以及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彝族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团队成员们在彝族语言文字展览馆体验互动。徐一凡供图
同时,宣传组也精心策划并邀请到了学校中的孩子们参加了一场关于“普通话推广”的手抄报绘制活动。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绘制出了各式各样的手抄报。这些手抄报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涵盖了普通话的各个方面,如普通话的历史、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方法等。这次推广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普通话”的认知和学习兴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孩子们的手抄报,我们也能够向更多的人宣传普通话,让更多的人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和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总的来说,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也为我们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喜德县的小朋友们在新星幼儿园内参加普通话手抄报绘画活动。赵奕淳供图
团队成员们通过组织手抄报绘画活动希望能帮助到当地的小朋友们在快乐创造的过程中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并增强他们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是一场民族文化与语言教育融合的美育教育。成员们也希望能够同普通话手抄报绘画的形式对彝族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播。
次日,我团队按计划前往喜德县冕山镇的幼儿园,并在此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旨在推广普通话的活动。我们坚信,学习普通话不仅是儿童语言启蒙的重要步骤,更是连接多元文化的坚实桥梁。在活动期间,我们精心设置了古诗朗诵、散文阅读和绕口令比赛等项目,内容丰富多样,旨在激发孩子们对普通话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尽管绕口令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存在一定难度,但他们展现出了极高的决心和毅力,紧皱眉头,反复尝试,努力克服困难,这种精神令人深感动容。
团队成员们在彝欣社区带领小朋友们学习口播操。金泰供图
下午,团队成员们也在幼儿园内组织了一场普通话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的现场,孩子们的笑脸也自信的映照出了他们对普通话学习的成果展示的光芒。
学习普通话,不仅是对语言的启蒙,更是两种文化相连接的桥梁。
小小的盖章挑战,让孩子们勇敢朗读。每一枚印章都是对小小勇士们的认可。活动不仅激发了小朋友们学习的热情,更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让我们携手,用普通话这个共同的语言,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明天!
最后,团队在彝欣社区开展了一次歌曲学习的活动,邀请到了十余个孩子,与他们一起合唱《中国话》,这首歌在古典的文化中融入新元素,歌词中还包含了一部分绕口令,正如歌词“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所说,中国话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国际。跳动的旋律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普通话推广活动也在团队成员和孩子们的合唱中落下了帷幕。
团队成员在彝欣社区教授小朋友们歌曲《中国话》绕口令片段。金泰供图
普通话作为沟通的桥梁,将我们齐聚在喜德县,共同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并携手谱写汉彝交融的乐章。此次活动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尽管此次活动的时间有限,但我们对推广普通话的决心与信心坚定不移,将持续致力于普通话的推广事业,为推动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贡献力量。(文 金泰 李欣希 张绮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