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一场特别的新年“学术”活动,在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举办。在这场“二十四节气”项目式学习成果展上,孩子们从游戏、美食、模型等各个角度,不仅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独到理解,更体现了对自然科学的主动探究。“跨学科”的教育成果,在这一天得到全面展现。
“吃”和“玩”成热点项目
二年级的主题“食令”和一年级的“童玩”,成为整个成果展的最大热门。在紧靠校门口的篮球场上,二年级8个班17个学习小组,热气腾腾地摆开美食摊位,瞬间就被同学们围得水泄不通,代表“点赞”的贴纸更是贴得密密麻麻,蔚为壮观。
但这些美食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欲,他们都是“项目式学习”的成果——无论是春卷、姜母鸭还是四果汤,都是当地传统的民俗食品,其背后都对应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非遗项目的“红龟印”,及故事性强烈的清明美食“青团”,更是让同学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狠狠地补充了“精神食粮”。
一年级的主题“童玩”,则在学校最大的场地——足球场上摆开。以节气为主题的各类棋牌、玩具、游戏等,互动性十足,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天性。以毛笔写“立春”的项目展示,让不少低年级同学初次感受传统书法的魅力。而以“节气”主题设计的桌游,更聚拢了不少人气,在不知不觉中将传统文化刻进脑海。
“海”与“天”链接身边事
六年级的主题“潮汐”和三年级的主题“气象”,则携手成为这次学习活动的“科技担当”。在厦门大学任教的六年级家长,亲自动手搭出了“潮间带模型”,方便全校同学一目了然地了解海洋,“八分潮算法”、“潮间带生物危害”、“潮汐发电机”等海洋科普知识,更让前来参观的师生、家长们啧啧称奇。
更让人羡慕的是六年级同学们的学习过程。据家长介绍,围绕着节气和潮汐这个主题,家长们一起组织了中秋赶海活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到海边捡贝壳,抓螃蟹,挖海蛎,找海星,还一起参观标本馆,学习制作标本。“孩子们收获了快乐,激发了兴趣,锻炼了体魄,增长了知识,还加强了亲子关系,非常棒!”
“大家好!研学主题是‘厦门立秋时节的典型天气-台风’……”三年级的“气象”,也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三年级的同学有着很强的链接能力,链接农业的“节气与农耕模型”,链接旅游的“二十四节气厦门旅游手册”,链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节气伞”,让人们感叹原来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看似遥远,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密不可分。
“星”和“药”打开新世界
五年级的主题“星空”和四年级的主题“百草”,堪称这次学习成果展的“创意担当”。
四年级1班在这次成果展出拿出了三大成果:创意饰品、中草药茶和艾条制作。饰品精巧,草药茶强身健体,艾条更是流感季最常用的日用品,丰硕的成果受到普遍欢迎。但在展示的背后,更动人的却是同学们的学习过程。
“我们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到大自然,攀爬和搜寻了厦门以及漳州的无数山头。让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用发现的眼光,在大自然中寻找、记录和研究百草……在这几个月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是巨大的,我为他们感到非常骄傲!”家长表示,看似小小的几件展品,却浸透孩子们的坚持,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家长们所期待的。
而由五年级同学与家长联手制作的“星空投影仪”,在当天也成为一大热门。这部“投影仪”外观采用球体,由同学画上一年四季代表性的星座,并打孔透光,内置LED灯进行投影,模拟出星空。通过马达驱动装置,天球仪可以自动旋转。孩子们可以亲眼目睹星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体验天文现象。
用来“观星”的帐篷外,始终排着常常的队伍,而“仰望星空”之后出来的同学,则是一脸惊叹。家长们则表示,这次学习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小学生了解星空和节气的关系,培养他们对天文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气的认识。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还锻炼遇到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跨”与“融”构筑新课程
“节气文化主题的项目打造与系列实施,持续了两年,初衷是践行新课标理念,指向的是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校长陆佳音表示。
据介绍,鹭江新城小学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全学科实践,围绕“节气文化”主题,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联动实施与学科课程开发研究,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跨学科课程的实践,除了聚焦怎么‘跨’,难点其实是在于怎么‘融’。鹭江新城小学通过主题聚焦、课程为基、项目架桥、学研同构、家校联动、成果融通等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扎实探索。后续,节气主题的跨学科实践研究还将继续,学校将在运行机制、策略路径、评价激励等方面持续深度探索,为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发展最丰厚的培育土壤。”陆佳音校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