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资深的肿瘤科医生,也是一位时刻关注最新医疗技术发展,坚持“种草”正确防瘤抗瘤理念的医学代表。他以热爱践行科普,帮助无数人走出理念的误区;以细致的关怀和沟通,守护患者的健康。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柳志宝已经在肿瘤科从医17年,一路走来目睹了许多分别,也见证着治疗技术的更迭,这些经历也让他对那句医学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理解越发深刻。作为医者,想方设法治愈疾病是职责所在,而给予患者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便是使命所向。
治疗技术进步让大众不再谈癌色变
不久前,柳志宝主持了一场肿瘤多学科病例讨论会,来自肿瘤科、胃肠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脑外一科、肛肠科、病理科及CT诊断科的专家们针对具体病例的难点和疑点进行热烈地讨论,为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指明了方向。
柳志宝介绍,多学科病例讨论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误诊误治情况,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也能避免过度诊疗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为患者提供更科学、合理、规范的诊疗方案,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并且发病患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比过去更全面,不再谈癌色变。但仍存在部分人对肿瘤存在认知误区,当他们看到身边的癌症患者经历一两个周期的化疗还是不治身亡,就会因此认为化疗对病人不管用,选择保守治疗,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或是最适合的治疗方式。“因此,向患者科普治疗手段、讲解治疗原理,是医生的一门重要功课。”柳志宝说。
(图为柳志宝)
不仅要治身病,也要医心病
“我觉得作为肿瘤科的大夫,与病人沟通是非常关键的。”柳志宝举例说,有一些家属不愿意让患者知道自己得了恶性肿瘤,要求医生避免直接与患者沟通,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医生也会尽量配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在与病人家属谈话时,一定要与家属进行非常细致的沟通,从下一步将会施行怎样的治疗方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可能有哪些,到病人预期能活多长时间等情况,都要一五一十地讲清楚。尤其是对待治疗期望值特别高的病人家属,比如病人家属期待病人还能再存活3年,但从医生专业的角度判断,病人情况不达预期,那医生就要坦诚地把自己的判断告诉病人家属,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避免未来出现医患矛盾。
作为科室主任,柳志宝经常与同事尤其是年轻同事交流医患沟通方面的一些经验教训。柳志宝说,如今的医患关系实际上并不十分乐观,医疗纠纷、医疗官司也是屡见不鲜。柳志宝提醒科室中的年轻大夫在医患沟通方面要事无巨细,还要将沟通的过程与结果呈现在纸面上。比如说化疗前要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穿刺前也要签穿刺的知情同意书,一定要让病人了解做这项治疗的目的是什么、能够解除什么问题,同时要告知治疗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发症等,得到病人和家属同意后,再去给病人做治疗,这不仅是对病人负责,对医生自己也是一种保护。
肿瘤患者的照护,尤其营养供给,是肿瘤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病人家属也经常向柳志宝咨询相关问题。柳志宝解释,比如说做完放化疗以后,病人的主要副反应就是胃肠道副反应,有些病人会感到恶心、食欲减退,导致身形消瘦等。针对这种情况,柳志宝认为心理疏导很重要,因为有的病人吃不下饭,实际上是一种条件反射,他表示,自己曾遇到过病人第一次化疗后感到剧烈恶心,在第二次化疗还没开始前,身体就表现出恶心的状况,这极有可能是心理作用导致的恐惧紧张情绪,这时需要给病人做心理疏导,并结合改善食欲的药物,帮助病人把胃肠道副反应降到最小。
关于随访机制,柳志宝介绍道,其所在医院有专门的随访办公室,每个科室也有随访员,不同的随访员随访的内容不同,医院层面的随访会询问患者对就医环境以及医护人员的服务是否满意,科室的随访则更关心病人出院以后的身体状况,询问其是否有副反应等。
柳志宝说,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不少癌症病人实现了长期生存。长时间共抗病魔,他和这些病人成了朋友,过节时经常会互相发送祝福信息。医患之间通过并肩作战积累的感情,让柳志宝感到弥足珍贵,也让他更坚定了医者之路。